[焦点访谈]粉碎网络谣言(20111223)

发布时间:2011-12-26 09:39:38


    中国网络电视台消息:如今,对全国近5亿网民,3亿微博用户来说,随时随地上网,发微博看消息,是很平常的事。互联网带来了海量的信息,提供着便捷的服务。然而,一些人却在网络世界肆意"扔垃圾"、"泼脏水",煽动谣言、编织谎言。这些谣言谎言混淆视听,真真假假让人难以分辨。

      为博关注制造虚假消息

    不久前,网络上一段题为"长沙5000警察打造最牛婚礼"的视频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

    这是一段长度为4分19秒的视频,是由一位网名叫"汉邦地板"的人12月6号在一家知名视频网站首次发布的,文字介绍中这样写道:"长沙最牛婚礼现场抓怕,5000警官护卫,100辆警车开道"。在一些知名网站的强力推荐下,仅仅两三天时间,这段只有4分多钟的视频在网上被炒得十分火热。12月9号,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通过官方网站发表声明,指出网上流传的视频,其标题和描述纯属无中生有、故意造谣。那么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法警总队队长游湘频说,这是十二月六号全省法院司法检察在武警学院基地进行大面积的汇报演练,结束之后经过这个路段。

    记者随后找到了视频里行进队伍当中的一名干警,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法警总队陈宇,他证实了这一说法。

    记者又找到了当天举办那场婚礼的新郎官--长沙市芙蓉区东岸乡新安村村民杜沙,他说他们只是在11点多接亲的时候刚好碰上。

    真相已经大白,这的确是一起典型的网络谣言,那么,发布视频的是什么人?为什么要造这样的谣言呢?

    视频拍摄者余某说当时只是觉得好玩,5000警察这个数字也是随意想出来的。

    这条谣言被许多网站和网民转载和评论。某一家知名网站,在短短数小时内,评论就达800多条,一些言辞激烈的声音充斥网络。   

     

    两个网民一拍脑袋随意编造的假消息,在互联网上竟然引发了如此大的连锁反应,可见网络谣言的危害。事实上,这只不过是众多网络谣言其中的一条而已。

     网络谣言捏造事实 无中生有

    网络谣言大只可以分为几类,一种是捏造事实、无中生有。不久前,互联网上有消息称一些新疆艾滋病人将艾滋病毒的血液滴在凉菜和烧烤中,吃了这些事物会传染艾滋病。经过警方调查,这是河南一名网民凭空捏造的,纯粹是无中生有。

    还有一种是移花接木、图文不符的信息。有一幅照片,曾在一些网站上广泛传播,说是城管把老人打伤了,然而这张照片事实上是上海一位老人被高空坠物砸伤的情景。

    另外一种是将事实添油加醋,歪曲夸大。不久前,一位网民发信息说,甘肃省文县发生了一起特大火灾,有近百人死亡。事实上,当地的确发生了一起火灾,但是根本就无人伤亡。

    此外,还有一些是打着科技的幌子,利用人们科技知识的欠缺来造谣。比如,今年日本大地震后,有消息说今年月亮是19年来最大的,这引发了日本地震。

    在网上造谣的人,有的为了吸引注意力,增加点击率,有的是故意制造恐慌。还有一类是出于商业目的刻意造谣。像网络上曾经流传过这样一条消息,说莞深高速上发生过一起离奇车祸,一声爆炸之后,车上所有人都不见了,可谓是世界奇迹,而实际上这只是一起普通的车祸。这条消息后面挂着一家小型网站的链接,通过增加点击率来达到广告宣传的目的。

     用法律手段打击造谣者

    网络谣言和普通的谣言不同,首先,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一些人容易失去了对自己行为的约束。而网络谣言凭借着网络这个特殊的媒体,它的传播速度和广度要远远大于人际传播。因此,网络谣言无论对于网络文化,还是对于现实生活都有着很大的危害。

    那么,如何才能尽量减少谣言、让互联网空间更加真实和诚信呢?首先,对于恶意造谣者来说,法律的惩戒是必不可少的。在治安处罚法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有这些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甘肃文县火灾造谣者就被处以了8天的拘留。如果情节更为严重的还有可能触犯刑法。

    除了用法律的手段打击造谣者,对于大多数网民而言,需慎用手中的鼠标转发,增强鉴别谣言的能力,让谣言止于智者。

    更重要的是,谣言也止于真相。一些重大新闻事件刚刚发生时,往往也是谣言容易传播的时候,因此准确及时地公布信息也是破解谣言最好的办法。

    网络谣言让人们领教了什么叫无中生有,什么叫是非不分。面对这样一颗暗藏在互联网上的"毒瘤",必须切除才能有益网络健康。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它必须遵守现实世界的道德和法律规范。而要铲除谣言产生土壤,切断谣言扩散的链条,消除网络谣言的危害,需要来自政府部门、运营企业和广大网民的共同努力,这是共同的责任,也是共同的愿望。

http://news.cntv.cn/china/20111223/112133.shtml

文章出处:江西法院网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