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住房、教育,已经成为困扰民生的新“三座大山”,在教育方面,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在地区和城乡中便有了天壤之别。在农村及偏远地区,尤其是当中“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成为当今我国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的多方面协调合作,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教育的蓝天。
每年暑假也正是大学生们暑期“三下乡”的时候,带着支教的梦,一批批大学生深入乡村,在黑板上书写青春的意义。今年7月4日,江西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青年志愿者营队便奔赴南昌县塘南镇开展了暑期“三下乡”义务支教活动,26名志愿者通过义务支教、困难学生家访、社会调查等特色活动为这里的孩子们带来欢声笑语。
支教期间,志愿者们发现这里的大多数孩子都是“留守儿童”,其中也不乏一些引人关注的“特殊儿童”,一名叫田颖的十三岁女生依然在读一年级,这位特殊学生很快便引起了志愿者们的注意。据悉,在田颖年幼的时候母亲就离开了家,父亲是一位残疾人,靠政府的补贴,以及在镇上店里做裁缝赚得的钱把她养大,平时生活比较拮据。据其父亲称,由于这个孩子有遗传性智力障碍,其求学路上坎坷不断。田颖从七岁开始读书,因成绩不好被学校留级,第二个一年级读完后因数学成绩太差,所在小学的校长建议让她去残疾儿童学校就读。她父亲很为难地跟我们说:“残疾儿童学校只有南昌市区才有,六、七百元的月收入无法承担高额的教学费用。我自己没读几年书,只希望她多认识几个字,学会简单的算术,能和我做些生意,在外不要吃亏。”为了孩子能受到基本教育,父亲曾到外地找过相关亲戚帮忙,无果后只好把孩子带回塘南镇,恳求学校收留孩子,而这个时候的田颖已经十三岁了。用田颖的话来说,“看着其他孩子能去上学,她的心里是既羡慕又嫉妒。”镇上还有不少孩子因家庭等因素而面临辍学的窘境,这个假期过后能不能重返课堂,对他们来说还是一个未知数。
习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伟大论述犹在耳畔,振奋人心,中国梦是要让人民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是人民的幸福梦,这其中自然也包含了教育梦,那么这些“留守儿童”的求学梦又该如何实现呢?解决教育问题不是纸上谈兵,唯有家庭抓好责任关,学校把好培育关,政府落实政策关,社会带动爱心关,才能切切实实地从根本入手解决孩子们上学的“后顾之忧”,推翻这座教育问题的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