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怨无悔,坚守海岛的公平正义

——记辽宁省长海县人民法院獐子岛法庭庭长王利

  发布时间:2016-05-20 17:26:58


    王利, 46岁,现任辽宁省长海县人民法院獐子岛法庭庭长。自1991年进入长海县法院工作至今已经23年,其中有13年是在獐子岛法庭度过的。13年里,王利把獐子岛法庭当成了家,为法庭倾注了他的心血和汗水。

    2002年,通过岗位竞聘,王利担任了长海县人民法院唯一一个派出法庭獐子岛法庭的庭长。“记得当时参加竞聘,我还有其他较好的选择,有的同事建议我竞聘执行局副局长,理由是可以留在县法院本部机关,守家在地,免除两地分居之苦。而我却最终选择了到条件更为艰苦的獐子岛法庭工作。”王利对记者如是说。

    獐子岛法庭坐落在长海县獐子岛,下辖獐子和海洋两个乡镇,都属于黄海深处距陆地最远的岛屿,距大连70多海里,坐一趟船两头见不到日头。而且气候条件比较恶劣,年平均55天大雾,72天七级以上大风。

    “出岛开庭办案,首先就要学会出门听风看雾,否则计划没有变化快的情况就会时常发生,还要锻炼坐船不晕船的能力,否则下了船晕得东倒西歪也干不了什么。”王利自嘲道。

    海岛法庭的“光杆司令”

    对于獐子岛法庭工作的艰苦条件和亲戚套亲戚的熟人社会环境,王利当时虽说也早有心理准备,然而当他真正踏上这个獐子岛时,还是感受到了许多无助和无奈。

    当时,党组任命王利担任獐子岛法庭庭长主持工作,但实际上只有他一名法官,是个彻头彻尾的“光杆司令”。法庭唯一一名留守人员是书记员小张,而他在王利到任的第一天便提出了辞职。

    由于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以往办案,前任们都是走到哪儿,吃住在那儿,就像游击队似的,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人员也相对不稳定,岛上百姓对法庭的印象也比较模糊,有时芝麻大的官司因一时找不到人就得花钱遭罪坐船到县城去;因此类情况导致当地党委、政府对法庭的工作也不十分理解,在支持上也打了折扣。

    面对陌生的环境,摆在眼前的现实让王利意识到,光有满腔热血是不够的,要想在獐子岛法庭立住脚、扎下根,打开局面,更多的是需要恒心、勇气和毅力。当时,王利和书记员小张在临时居住的招待所一间只有10平方米的寝室里进行了促膝长谈,王利以老大哥的身份诚恳地请求他先留下来,给他半年时间帮自己熟悉工作,半年后如果仍不愿在这儿呆了,立刻放他走。

    这名年轻的书记员被王利的真诚和决心打动了,终于答应留下来和他一块干。后来,就是这名书记员,竟然陪王利工作了五个年头,现在,他已经是海岛上一位在村委会工作并且能力很强的党总支副书记了。

    就这样,獐子岛法庭由他们两个人支撑了起来。在小张的积极协助下,王利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走遍了獐子岛和海洋岛的大部分单位和相关居民渔家,与当地党委政府及公安、边防、渔政、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建立了广泛联系,用当地百姓的话讲:“法院王院长都和俺们混得脸熟了,不隔疑了。”大家别误会,这个“法院院长”是岛上老百姓后来封的,逐渐成了岛上群众的习惯叫法,叫顺嘴了,不算数。王利笑着对记者继续解释说:“这个称谓体现了海岛群众和法庭结缘了,法庭的工作得到了认可,在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中逐步树立了威信。所以,大家这样称呼我,虽然感觉别扭也很欣慰。”

    “外来的”法官办案起步难

    王利最初在獐子岛法庭开展工作并不顺利。

    都说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可对于王利这个“外来的”法官来说,最难的是让当地百姓建立起对他的信任。

    记得上岛后,王利审理的第一件案子是个离婚案,双方当事人早已剑拔弩张,矛盾十分尖锐,有时走在路上就动起手来,破口大骂。在第二次开庭结束后,恰好县法院刑事庭有三名同志来獐子岛办案,晚上王利陪他们出去吃口便饭。正在吃饭过程中,女方当事人突然气势汹汹闯了进来,目的是查看王利是否和男方当事人在一起吃饭,发觉自己理亏后便转身离去。

    还有一起关于离婚财产分割执行案件,白天已经做了解释和说明,当天晚上,申请人一方3人就找到王利在岛上招待所的临时住处,要求王利按照他们认为的收入标准执行。王利一再说明申请方要求执行的标的额没有执行依据,需要提供相关证据证明后才能依据法律规定给予执行,费了一个小时的嘴皮子,总算把他们安抚走了。谁料想,那3人刚走不久,书记员无意间发现在办公桌子下面有一个信封,打开一看是3000元钱。

    王利让书记员马上和招待所服务员一起追上3人,让其拿走。这件事并没有因此平息,时隔不久,申请人便向县法院主管院长和县人大领导反映王利这个新来的法庭庭长收受钱物,消极执行。虽然后来在相关人员均在场的情况下,澄清了事情的原委。但通过这两件事让王利深深引起警觉,他感到,要想在獐子岛法庭站得住,就首先必须主动接受群众监督,过好“廉洁关”,真正让群众放心安心。为此,王利和书记员“约法三章”:在工作中坚决要做到清廉为人、公正办案,不动第一次心,不张第一遭嘴,不伸第一下手。到离开獐子岛法庭的时候要堂堂正正地走,决不让老百姓戳脊梁骨。

    在海岛打工有法院做保障

    王利到獐子岛法庭的头些年,的确吃了不少苦,遭了不少罪。主要困难还是海岛交通不便。

    法庭辖区獐子岛距海洋岛约有十多海里,乘船近两个小时。这里毗邻公海,海域平均水深59米,是长山群岛中最难行的水道,一过外三岛风大浪高、水深流急,出岛晕船是常有的事。

    由于当时法庭没有正式审判办公场所,且岛上人口居住分散,为了便于海岛群众诉讼,办案人员要背着国徽常年奔波于獐子岛、海洋岛两个乡镇5个大小岛屿巡回办案,乘船跨海已经成了家常便饭。2008年底,正是快过年的时候,海洋岛有11个案件涉及外来农民工工资报酬给付,矛盾激化一触即发。为了帮助在海岛辛苦了一年的农民工讨回工资早点回家过年,同时也为了岛上的社会稳定,王利带着书记员立即赶往海洋岛。偏巧,出行那天遇上了西南风。海边的人都知道,海上最怕刮西南风,乘客乘船时晕的东倒西歪是常见的事。当时西南风6-7级,海面像凸起了一座座涌动的山脉,人呆在船舱里,能真实地感受巨大的海浪一会儿把船高高地抛出海面,一会儿又把船狠狠地抛进浪谷,船长停车就停了六七次,舱内能动的物品在地上横冲直撞、乱滚乱砸,人在船舱内根本就站不住,包括船长在内所有人无一例外吐得翻江倒海、满地都是。

    王利在船舱里死死地把着座椅扶手,紧闭双眼,靠在上面一动不敢动,连掉在地上的手机都不能去捡。直到船靠岸时,站在码头上还觉得头昏眼花,腿脚发软。短暂调整后,王利忍受着晕船的不适及时组织开庭,历经一个下午和一个上午将十一起案件全部审理完毕,经调解最终达成由被告当庭给付农民工往来路费和其它费用不等,余款春节前全部付清的协议。事后,当这些农民工得知王利是冒着这么大的风浪专门赶来为他们索要工钱主持调解时,他们很是感动地说:在海岛打工有法院保障,就冲着你们法官这个认真劲儿,来年我们还来!

    在海岛工作至今,令王利难忘的是他在一个当事人家中吃的唯一的一顿饭。

    这是一对在外岛居住的再婚19年的老人,因双方各自的子女就老人赡养和财产将来的归属问题引起争执,两位老人对子女干涉干扰吵闹无力摆脱,无奈选择到法庭离婚。王利在了解离婚原因时,两位老人欲言又止,不肯吐露实情。于是王利打电话与其所在村委会负责人进行了沟通,了解情况后,决定到当地开庭审理此案,并要求村委会邀请居民组长和两位老人的邻居及相关亲友到场旁听。开庭过程中,村干部、邻居都认为两位老人再婚十多年来相处和睦、感情融洽,现今年事已高,更需要互相照顾,彼此依靠,指责双方儿女私心太重,不顾及老人感情。良好的氛围、真诚的规劝给王利调解和好工作做了良好的铺垫,经过近3个小时的庭审,两位老人最终决定排除子女的干扰坚持共同生活。当时快到中午了,正是吃午饭的时间,为了能使分居几个月的老人尽快共同生活,王利婉拒了村委会安排的工作餐,请求老大爷把行李搬回原处,共同与两位老人在老人住处吃了大娘包的菜包子和烀地瓜之后,乘船离开了小岛。

    海岛上终于有了自己的“家”

    獐子岛法庭自1989年设立后一直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法庭工作人员只能临时住在镇里的招待所,这成了王利的心病。

    王利说,“我之所以把建设审判法庭看得这么重要,并不是怕吃不了‘背着国徽去开庭’的辛苦,也不是为给自己树碑立传。我觉得,法庭代表国家法律的尊严,法庭建立一个固定的法庭审判办公场所,不光是要改善我们的审判办公环境,也让在海岛艰苦条件下工作的庭里同志们能够有一种家的感觉,更好地开展工作;更重要的是,海岛群众看到自己的家门口有了固定法庭,看到法官穿着法袍、举着法槌在法庭上代表国家庄严审判,不再‘打游击办案’了,就会更加不断增强群众的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从而树立规范、正规的法庭形象。因此,我期待在自己的任期内建成一座固定的法庭审判办公楼,这是我和同志们的最大的愿望。”

    为了早日解决这一问题,到任后王利主动与当地党委政府协调,于当年7月争取了镇政府办公楼东侧的一栋一层两间房子作为法庭审判办公场所,虽然房屋设施较差,但是毕竟能够有一个固定地点接待当事人、处理案件。由于这栋房屋地势低洼,常年积水,夏季王利就得在湿漉漉的办公室为当事人开庭,寝室在办公室里间,到了夏季蚊子肆虐,常常要在户外呆到很晚才能就寝。冬季没有取暖设备,有时房间最低温度达到零下十几摄氏度,夜里经常被冻醒,王利就裹着被子,盘着腿睡觉,以抵抗寒气。早上起床,脸盆里的水早已经冻成冰块,很多当事人冬天到法庭开庭即使点着电炉子也嫌冷,有时不得不另寻他处。

    2004年底,獐子岛法庭审判办公楼建设项目经批准立项后进入施工阶段,院党组决定由王利担任法庭施工现场负责人,协调相关工作,得知这一消息后,王利和书记员既兴奋又感慨。“记得我们在工地和办公地点频繁往来,尽管很辛苦,但苦中有乐,直到后来进行室内装修感觉像装修自己的家一样,乐此不疲地奔走于海岛和大连之间为法庭购买装修用品。法庭办公楼的主体刚刚完工,我们就立即把被褥搬进了新家,哪怕有些冷有些潮。通过逐步完善,至此,獐子岛法庭的审判法庭才有了样子,我们也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家’。”王利喜悦地对记者说。

    结语:

    十三年弹指一挥间。这十三年里王利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业绩,只是以一颗平常心做好平常事,用实际行动兑现了他当初立下的誓言,无愧于组织、无愧于人民、无愧于自己。有人问他累不累,他说累,但他心甘情愿;有人问他苦不苦,他说苦,但苦中也有乐。在黄海深处做一名人民满意的好法官,仍然是王利无怨无悔的选择。当记者问他还愿不愿意继续坚守在海岛,王利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愿意”!

文章出处:中国法院网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