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衡是元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天文学家。他严于律己、品德高尚,受到人们的敬仰。
《元史》中记载了“许衡不食无主之梨”的故事:许衡在盛夏时经过河阳,十分口渴,恰好路边有棵梨树,众人都争先恐后地去摘梨来吃,唯独许衡端坐在树下。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吃,许衡说:“这棵梨树不归我所有,不可以摘取。”那人说:“现在时局混乱,这棵梨树估计没有主人了。”许衡却回答说:“梨树没有主人,我的心难道也没有主人吗?”
面对诱惑,在没有外部约束的情况下,许衡依然坚守内心的道义,对自身的行为严加管束,充分反映出他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彰显出强大的定力。
何为定力?就是能够坚定自己的内心,不因外部环境而改变自己的意志力,能够在诱惑面前保持清醒的警觉性。有了定力,心才不会为外物所役,才能在物欲诱惑中游刃有余、有所作为。定力不仅是一种值得追求的精神境界,更是自我约束、自我保护的有力武器。
法官要始终保持定力,在无人时、细微处,做到守正不移,确保在正确轨道上实现人生最大价值。
定力是一种坚守、一种正气。有人从不苟取、干干净净,在民众中有口皆碑;有人却一叶障目、利令智昏,甚至以身试法,导致身败名裂。两种选择中,定力起着关键作用。被追授为“全国模范法官”“江西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的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原二级高级法官胡国运,正是这样一位具有强大定力的模范法官。他坚守审判一线25载,办案逾千,无一错案,一身正气,人称“铁面法官”。他曾经主审过一起标的额3亿余元的涉国有企业担保纠纷案,当事人动用各种关系对他进行拉拢和施压,在诱惑和压力面前,胡国运不为所动,坚持秉公办案,避免了国有资产的损失。他常说:“作为法官,在面对压力和诱惑时,必须守住公平正义底线,正义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
定力是一种信仰、一种意志。定力如山,才能意念如铁、百毒不侵。作为一名人民法官,一方面要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练就“金刚不坏之身”;另一方面要树牢底线思维,自觉接受纪律教育,成为遵规守纪的明白人。全国模范法官、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人民法院原法官蒋庆,正是始终保持浩然正气和定力的典范。16年里,她办理了2000余件案件,没有一个当事人反映她办案不公或不廉洁。2004年,年仅38岁的蒋庆被她曾经审判的罪犯报复杀害,噩耗传来,许多人奔波几十公里为她送行。在蒋庆生前的办公桌上的玻璃板下压着一张信笺纸,上面写着:“钱不可贪,文不可抄,师不可骂,友不可卖,官不可讨,上不可媚,下不可慢,风不可追,天不可欺。”短短36个字中的“九不可”,道出了一名人民法官的骨气和定力。
心定则有恒,志坚方能不惑。被授予“全国模范法官”“时代楷模”称号的鲍卫忠,在99%以上都是山区,有佤族、傣族、彝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的云南沧源一干就是24年。面对艰苦、困难、挫折,他不屈不挠,始终保持强大定力,在风雨中锤炼本领,在磨砺中坚定理想,以“就是头拱地也要把人民的事办好”的决心和气力,排除干扰、消除困难,做到“风雨不动安如山”,用心用情办好群众身边每一个“小案”、每一件“小事”,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积极担当作为的精气神、追求极致的高标准做好审判执行工作。
对于广大法官而言,只有像模范法官那样,不断增强内心定力,方能稳得住心神、经得住考验,不被乱花迷眼、不被浮云遮目。
定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源于内心的信仰、信心和信念。强化定力,思想上必须有“压舱石”。要把党性修养摆在首要位置,注重“补钙”“提神”,在大是大非面前不动摇,在大风大浪面前不迷茫;强化职业道德修养,做到言有度、行有规。要常看“标杆”,见贤思齐,对照身边典型找不足,躬身自省,不断提升自己的心性。思想上坚定,内心才能有“定海神针”,行动上才能有静气、不偏移,面对诱惑挑战才能有“免疫力”和“抵抗力”,为民司法、服务群众才能有干劲、有耐心,才能坚定自己的方向。
新征程上,只有心怀理想、手握戒尺,坚持高标准和守底线相结合,才能经受各种诱惑和考验,永葆人民法官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和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