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是千古之问。对一名共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而言,这一问不仅要常提,而且要把答案谨记于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不管世情国情如何变化,工作的内容、形式、任务如何变化,党的根本宗旨始终不会改变,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立场始终不会改变。也就是说,“我是一名党员,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应该铭记于心的答案。
曾建同志的一生,无论是从认识上,还是感情上、行动上,都始终把群众放在心头,时刻把群众放在心头。眼睛向下看、身子向下弯、工作向下沉,视群众为亲人、把群众当主人,积极增进与群众的感情,拉近同群众的距离,因此深得群众的爱戴。我们要向他学习。
要使每个干部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上,必须真正从思想深处认识到为什么要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上。时下,有些基层干部不关心群众疾苦,不替群众说话,不给群众办事,甚至还做出种种损害群众利益、违背群众意愿的事情。因为在他们的潜意识里,认为自己的职务和权力是上级给的,因此,想问题、作决定、办事情,只为上级负责,很少想到人民的利益、人民的希望、人民的要求。长此以往,将严重破坏党和人民之间的关系,威胁到党的执政生命。对此必须保持高度的警醒。在这方面,曾建同志作出了表率。他时常教育身边的人,我们来自人民群众、植根人民群众,离开人民群众我们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一刻也无法生存,如果我们不能用人民群众赋予的权力为他们服务,就会失去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不是一句话,而是一种姿态。这种姿态首先表现在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上、感情上。只要接近群众、走近群众、联系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才能了解群众的想法和意愿、困难和问题,为我们的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才能问计于民、问政于民,从人民群众中获得智慧和力量,才能使党和政府的决策部署、政策主张迅速变为人民群众的实际行动,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曾建同志善于做群众工作,有亲和力,这点从他的农民朋友多就可窥其一斑。工作中,无论是谁送的东西他都不收,但有一样除外,就是农民朋友送来的当地土特产。婉拒不成后他都会愉快地收下,并自掏腰包购买礼物回赠农民朋友。因为在他的眼里,“不收,会让农民朋友觉得你看不起他们”。这种体贴入微的细小行为,反映了他深入于心的群众意识: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
曾建同志是这样认识的,他也是这样做的。只要是关乎百姓的事,他就要执着到底;只要是提升民生福祉的事,他就要推动到底。在地方工作时,“一顶草帽、一条毛巾、一双解放鞋、一双雨鞋”与他相伴,他走遍了峡江的每一个自然村,每到一个村庄,他就会用笔在地图上作出标志,看还有哪一个村庄没有去过,每到一个村庄,他都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在工信委工作时,他走遍了700多家规模工业企业,帮扶企业解决生产经营困难,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帮助企业破解用工难题,帮助吉安招贤引才。在人保部门工作时,部门每年基本上都要承担全市三分之一以上的民生工程,接触的都是弱势群体。他时常叮嘱下属把老百姓的民生放在心上,握在手上,落在实处,不然就有愧于人社部门的称谓。这种时刻提醒自己不能脱离群众的意识是非常可贵的,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挂在心间,就能在工作中主动自我加压,要求自己做得更好,更多地为人民群众谋福祉,同时也迸发出更多的能量来推动工作的迅速开展。吉安的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在全省是位居前列的。去年省政府下达给市政府的就业小贷任务是5.5亿,但曾建同志力主自我加压,去年一年吉安的就业小贷放贷规模达到11亿,有力地策应了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吉安的医疗保险工作在全省同样排名靠前,但曾建同志同样力主快马加鞭,要做得更好,认为“民生之事无小事,百姓之事无小事,要通过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来体现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理念”。
向曾建同志学习,就要像他那样,时刻把群众放在心头,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帮群众所需,切实把群众的利益维护好,把群众的情绪疏导好,把群众的意志表达好,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做关注民生、为民造福的好党员、好干部。